滇池水环境(第5章)
据初步统计,2012年末滇池流域总人口约为376.47万人,约占昆明市总人口的58%,其中农业人口为70.99万人,非农业人口为305.48万人,流域城镇化率高达81%,平均人口密度超过1200人/km2,滇池流域各区县人口分布及密度现状如下。
从人口数量上分析,滇池流域人口主要聚集于昆明市主城四区,其人口总量占流域总人口的84.8%,滇池流域各区县中以五华区人口数量最高,达到82万人,其次为官渡区、盘龙区、西山区,而呈贡区和晋宁县人口数量相对较低,仅占流域总人口的15.2%,从人口密度上分析,主城四区均超过1000人/km2,其中五华区由于其人口数量最大而占地面积最小,因此其人口聚集程度最高,达到7470人/km2,约为人口聚集度最低晋宁县(397人/km2)的18.7倍,从人口结构分析,主城四区非农业人口达到288.56万人,呈贡区和晋宁县农业人口数量为40.37万人,其中五华区非农业人口数量最高,占流域非农业人口的25.7%,晋宁县农业人口最高,占流域农业人口的32.6%,从城镇化率分析,主城四区城镇化率均超过87%,其中五华区城镇化率最高(95.2%),晋宁县最低(16.9%),结果表明,五华区为滇池流域人口最为密集、城镇化率最高、环境承载压力最大的地区。
本章对比分析了滇池流域、昆明市及云南省人口密度及城镇化率差异,滇池流域为昆明市及云南省人口聚集程度最高的区域,其人口总量约占昆明市总人口的60.1%,占云南省的8.2%;其人口密度达到1289人/km2,约为昆明市的4.4倍,云南省的10.9倍,全国平均水平的9.5倍。
昆明主城区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密度高,是滇池流域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对滇池水环境质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昆明城市规模不断得到扩张,城市化进程得到进一步加快,2012年滇池流域城镇化率达到81%,远高于昆明市、云南省及全国平均水平。
5.1.2 经济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滇池流域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12年滇池流域GDP达到2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1年增长了11.37%。其中,五华区GDP最高(730.4亿元),占流域GDP的31.5%,晋宁县最低,仅占3.6%。流域内平均单位土地GDP为7954万元/km2,各区县单位土地GDP差异较大,五华区单位土地产出最高,达到66221万元/km2,约为晋宁县(1203万元/km2)的55倍。本节对比分析了滇池流域、昆明市及云南省GDP及单位土地GDP的差异。滇池流域是昆明市及整个云南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其GDP总量约占昆明市的78.4%,占云南省GDP的22.8%,而滇池流域单位土地GDP达到8052.5万元/km2,为昆明市的5.7倍,云南省的30.5倍。
5.1.3产业结构及布局现状
(1)滇池流域产业结构
2012年滇池流域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83亿元,较上年增长了4.8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84.92亿元,增长了11.5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98.26亿元,增长了12.0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7:42.4:55.9,对滇池流域GDP贡献率比为0.62:42.33:57.07。
从各区县经济总量对流域GDP贡献的角度分析,主城四区对滇池流域GDP的贡献最大(贡献率为91.8%),其中五华区贡献率最高,达到31.1%。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第三产业仍是滇池流域内的主导产业(贡献率为57.1%),其主导地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其次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贡献率最小。从各区县三产业绝对量分析,晋宁县第一产业增加值最高,五华区最低,其中晋宁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基本与主城四区总量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以五华区最高,五华区是滇池流域工业最为聚集的地区,其次为官渡区,这两个区工业增加值占流域工业增加值的70%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以官渡区最高,其次为五华区,主城四区为滇池流域第三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其增加值约占流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94%。从各区县三产业结构比例角度分析,其中第一产业比例最高的地区为晋宁县(19.23%),五华区最低(0.26%);第二产业比例最高的区县为五华区(57.5%),最低的为西山区(27.1%);第三产业比例最高的区县为西山区(72.0%),晋宁县最低(26.3%)。
(2)滇池流域产业布局
滇池流域产业以卷烟、有色冶金、黑色冶金、机电、化工、医药、能源和建材八大行业为主,其中产值规模最大的产业为烟草制品业,其工业总产值占流域工业总产值的29.02%,其次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所占比重为25.62%,这两大产业占流域工业总产值50%以上。比较滇池流域内各区县产业结构,主城四区是滇池流域工业集中区,其中五华区是流域内工业企业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其次为官渡区,这两个区的工业总产值占流域内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五华区重点发展卷烟、生物医药、铜深加工、钛深加工、粮油制品及乳制品、工业设计创意、总部经济、都市型工业、生产型服务业;官渡区重点发展铁路养护机械、包装印刷、模具及配套、临空产业、现代物流业、工业设计创意、总部经济、都市型工业、生产型服务业;西山区重点发展高浓度磷复肥、轻工机械、光学仪器、粮油制品及乳制品、工业设计创意、总部经济、都市型工业、生产型服务业;盘龙区重点发展烟草配套、机床及重型机械、农特产品加工、工业设计创意、总部经济、都市型工业、生产型服务业;晋宁县重点发展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牙膏级精细磷化工,以机床及汽车配件、光学仪器、铸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以果蔬为主的农特产品加工,新型建材业;呈贡区重点发展生物制药、铝深加工、花卉深加工、粮油制品及乳制品、现代物流业、工业设计创意、总部经济、都市型工业及生产型服务业等产业。滇池流域内产业园区主要有8个,其分布情况如图5-9所示,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产业园区(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滇池旅游度假区)和5个省级产量园区(五华科技产业园、官渡工业园、海口工业园、呈贡工业园、晋宁特色工业四),2012年盘龙都市产业园区先后申报市级和省级产业园区,均获得备案,意味着滇池流域各区县中唯一没有产业园区的盘龙区,实现零的突破。
由于未能完整地收集滇池流域人口及其结构的详细数据,故通过统计1949~2012年昆明市人口数据来分析滇池流域人口及其结构发展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昆明市常住人口呈持续增长趋势,1949年末昆明市人口仅为175.06万人,1988年年末时人口达到416.75万人,到2012年末达到653.30万人,增长了近2.7倍,年均增长率为2.1%(自2005年开始,由于昆明市人口流动较大,外来人口数量基本维持在100万左右,户籍人员统计已不适用,故采用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其中近20年来,由于昆明市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农业人口总体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非农业人口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分别从1949年的142.40万人和32.66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215.26万人和438.04万人,总增长率分别为51%和1241%,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7%和4.2%。
2010年7月昆明市委工作会议提出昆明市全域城镇化建设,并成立了“市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及办公室”快速推进工作,在借鉴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推出全面加快全域城镇化建设方案,即一板块一步城市化、二板块城乡一体化、三板块城乡统筹,三个板块协调推进,实施主城品质提升、县城规模扩张、新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四大行动”,力争全市城镇化率2015年达到70%以上,2020年达到80%以上,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和昆明特色、城乡融合、和谐发展的全域城镇化道路。
5.2.2经济发展趋势
通过统计昆明市相关数据来分析滇池流域经济及产业结构变化特征,结果如下。自1949年以来,昆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1949~2012年60多年来,昆明市GDP增长了近千倍,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1.9%,昆明市三产业增加值持续上升,三次产业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8%、11.8%和13.5%,尤其是近10年昆明市经济增长迅速,年均GDP增长率达到15.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昆明市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1949年昆明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32:48:20,以工农业为主导,第三产业明显处于劣势。而到2012年时,昆明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5.3:45.8:48.9,主要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导。总体上第一产业所行占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1974年其比重达到最高值(69%);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自1999年开始,逐渐取代第二产业成为昆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标志着昆明市迈入服务化时代。2012年,昆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11.1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9.16亿元,同比增长6.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78.48亿元,同比增长16.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烟草、冶金、医药等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较快;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73.50亿元,同比增长13.0%,其中旅游业总收入达426.68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9%(昆明统计年鉴,2013)。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不断推进,2012年昆明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5.3:45.8:48.9,而滇池流域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7:42.4:55.9,昆明市及滇池流域第三产业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滇池流域第三产业主导优势较昆明市更明显。
5.2.3 社会经济发展特征
本书分析了近50年滇池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根据不同时期人口及经济发展变化,将近50年滇池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阶段一为初始发展阶段
此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特征主要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例较高,流域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依靠于自然增长率,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较低,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以机械工业、烟草加工业、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化学工业和纺织业为支撑的工业产业布局。1960~1990年的30年间,滇池流域社会经济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人口和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3%和2.0%。相对于其他时期,此阶段滇池流域城市化水平不高,1988年流域非农业人口为109.64万人,占流域人口的60.8%,昆明市82%非农业人口集中于滇池流域内,流域人口密度为689人/km2,为昆明市的3.1倍,城区人口约70万人。1988年昆明市三次产业)业人口分别为150.36万人、51.18万人和40.06万人,三次产业人均GDP分别721元、8829元和4160元,可见第二产业以较少的从业人口数量创造了最大的业额,第三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但已取代第一产业成为旗池流城及昆明市的第二大产业。 1988年三次产业GDP分别为9.13亿元、41.87亿元和15.93亿元,其结构比重为13.2:63.7:23.1,而滇池流城工农业总产值及工业总产值分别为66.03亿元和63.42亿元,对昆明市经济的贡献率高达79.8%和82.2%,对全省的贡献率也达到了25.3%和36.5%;而农业总产值为2.61亿元,仅占昆明市和云南省的39.1%和3.0%(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1992)。滇池流域经济在昆明市占有绝对优势,工业是昆明市最主要的经济支柱,所占比重高达62.2%,全市工业主要分布于滇池流域。
(2)阶段二为快速发展阶段
此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特征表现为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导致了流域人口增长过快,同时也加速了流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的产业布局,其中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导,以烟草加工、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制造业等产业为支撑。
1991~2000年的10年间,随着滇池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了周边及其他地区务工人员的迁移,流域人口及GDP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5.4%和19.4%。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数量及比例持续上升,在此阶段流域内流动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年均流动人口达到100万左右,城区人口约90万人。2000年昆明市三次产业人员人口分别为141.4万人、56.6万人和96.6万人,三次产业人均GDP分别为4069元、48738元和31 336元。2000年昆明市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7.52亿元、275.81亿元和302.80亿元,其结构比重为9.0:43.4:47.6,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滇池流域和昆明市的主导产业。
(3)阶段三为产业升级阶段
此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特征主要为昆明主城区不断扩大,流域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流动人口数量不断上升,流域内产业结构发生较大调整,第三产业主导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形成了以八大产业园为依托,以烟草加工、有色冶金、黑色冶金、机电、化工、医药、能源、建材等八大行业为支撑的产业布局。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环境承载力压力较大,滇池流域内人口和经济的增长速率较阶段二有所放缓,分别为14.4%和1.6%。1999年4月开展了滇池流城污染源达到排放“零点行动”,淘汰了流域内污染严重、工艺落后、规模较小的工业企业,工业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造成部分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流动增加。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滇池流域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从业人口不断上升,资料显示,昆明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从2001年的99.41万人上升到2012年的188.87万人。在此期间,昆明城市规划发展定位也进行了几次较大调整,加大了第三产业发展力度。
近50年来,滇池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初步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始发展阶段,其特点为滇池流域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例较高,流域人口数量增长主要依靠自然增长率,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较低,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以机械工业、烟草加工业、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化学工业和纺织业为支撑的工业产业布局。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其特点为流域经济增速加快,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的产业布局,其中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导,以烟草加工、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制造业等产业为支撑,该阶段流动人口急剧增加,流域人口增长快速。第三阶段为产业升级阶段,其特点为昆明主城区不断扩大,流域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流动人口数量不断上升,流域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调整,第三产业的主导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形成了以产业园为依托,以烟草加工、有色冶金、黑色冶金、机电、化工、医药、能源、建材等八大行业为支撑的产业布局。
文章来源:滇池水环境
作者:王圣瑞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