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水环境(3.4-3.5)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滇池水质较好,水生植物覆盖度很高,70年代至今,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水质逐步恶化,水体富营养化逐渐加重,蓝藻水华增多,水生植物种类和分布面积急剧减少,沉水植物仅在少数湖湾和沿岸分布。
(1)种类和群落
对滇池外海水生植物进行了连续四年(2010~2013年)的监测,共发现水生植物11科17种(不包括湿生植物),其中挺水植物3科3种,浮叶植物1科1种,票浮植物4科4种,沉水植物4科9种。
水生植物群落主要有四个类型,其中挺水植物群落主要为菰群落、香蒲群落和空心莲子草群落,漂浮植物群落主要有风眼莲群落、大漂群落和浮萍群落;浮叶植物主要有野菱群落;沉水植物群落主要有篦齿眼子菜群落、穗花狐尾藻群落、微齿眼子菜群落和马来眼子菜群落。
(2)生物量和分布
滇池中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主要分布在东北沿岸带,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主要分布在滇池西部、西南和南部沿岸带,总生物量约为0.19万t,分布面积约为2.0 km2,约占全湖总面积的0.67%,大部分水生植物分布在水深3m以内的沿岸带,仅篦齿眼子菜可分布在水深超过3m的地方。
漂浮型植物群落主要为凤眼莲群落和大藻群落,凤眼莲又称水葫芦,属于外来入侵种,繁殖速度极快,对水体氮和磷吸收能力强,一些单位在滇池引入风眼莲来净化水质,在滇池许多地方设置围隔圈养,由于管理不善或风浪等原因,风眼莲已经逃逸扩散到滇池许多自然湖湾水域,并迅速增殖,成为单优群落,在滇池西部、南部和东北部沿岸静水湖湾均有分布,有些地方盖度100%;大漂也是漂浮型水生植物,生长速度快,产量高,随风浪漂流,散落在水体各处,主要散布在滇池东北沿岸。浮叶型水生植物群落主要为野菱群落,主要分布在西南沿岸带。菰和香蒲群落是滇池的优势挺水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滇池的东北湖滨带。
篦齿眼子菜群落为滇池优势沉水植物群落,分布相对广泛,在滇池西部和南部主要湖湾均有分布,主要为单优群落,偶尔与穗花狐尾藻或野菱伴生,以斑块状或成片分布;穗花狐尾藻群落优势度仅次于篦齿眼子菜,分布也较广泛,但盖度很小,稀疏成簇状分布,为单优群落,与篦齿眼子菜或马来眼子菜伴生;微齿眼子菜群落分布较集中,仅分布在滇池西南浪泥湾和小渔村码头,带状分布,主要为单优群落;马来眼子菜群落平均生物量较低,常成片稀疏分布。
滇池沉水植物平均生物量、相对优势度、平均分布水深和最大分布水深大小顺序均为篦齿眼子菜>穗花狐尾藻>微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其他几种沉水植物在滇池中分布较少,偶见于湖湾或池塘,无法形成群落规模,处于消失边缘。
3.4.2 滇池水生植物群落演变
关于滇池水生植物群落特征的描述,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文献已很难找到,50~60年代滇池水生植物群落的数据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57年云南大学生物系唐廷贵(1963)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黎尚豪等(1963)的研究。这个阶段滇池的水生植物物种丰富,水深4m以内的湖体都有水草生长,全湖以适宜清水环境生长的海菜花和轮藻为优势种,马来眼子菜、水车前、小茨藻、穗花狐尾藻、轮叶黑藻、菹草和金鱼藻等也比较丰富(黎尚豪等,1963),滇池北岸及东岸芦苇呈条带状分布,水生植物面积占到了全湖的90%以上,全湖有沉水植物19种,漂浮植物种,浮叶植物7种,挺水植物8种,另有湿生植物69种,共计38科89属109种管束植物(唐廷贵,1964),可划分为27个群丛,其中沉水植物有12个群丛,分别菹草群丛、穗花狐尾藻群丛、菹草+厚叶海菜花群丛、马来眼子菜+穗花狐尾藻厚叶海菜花群丛、菹草+穗花狐尾藻+轮叶黑藻+金鱼藻群丛、马来眼子菜群丛厚叶海菜花+篦齿眼子菜群丛、轮藻群丛、轮藻+菹草群丛、苦草群丛、云南海花+菹草群丛、丝藻+穗花狐尾藻+轮叶黑藻+金鱼藻+大茨藻群丛。
20世纪70年代是滇池水生植被的重大转折期,1957年水产部门开始向滇池投放草鱼,直到1975年才停止投放,但滇池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已经受到了严重破坏。另外,据相关史料记载,1969~1978年滇池遭遇了大规模围湖造田,再加上各种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使得滇池水生植被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发生了剧烈变化,到了70年代末,滇池水生植被面积锐减到不足20%,原来占优势的海菜和轮藻群落基本消失,穗花狐尾藻取而代之成为优势种,伴生菹草、苦草和篦齿眼子菜等群落,东南岸带原本连片分布的芦苇群落也大面积消失,主要沉水植物群落有5个(李恒,1980;曲仲湘和李恒,1983),分别为菹草群落(伴生种为篦齿眼子、穗花狐尾藻)、穗花狐尾藻群落(伴生种为篦齿眼子菜和菹草)、马来眼子菜群落(伴生种为篦齿眼子菜和穗花狐尾藻)、篦齿眼子菜群落(伴生种为穗花狐尾藻)、苦草群落(伴生种为菹草、篦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和穗花狐尾藻)。
20世纪80年代昆明市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加,滇池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水体透明度显著下降,水生植物的分布范围进一步减少,面积仅为12.6%,水生植物仅有20科33属,其中沉水植物13种,漂浮植物6种,浮叶植物3种,挺水植物12种(戴全裕,1985),穗花狐尾藻仍为优势种,伴生种为苦草,金鱼藻、菹草,篦齿眼子菜等,沉水植物群丛有4个,分别为穗花狐尾藻+苦章+金鱼藻+菹草+篦齿眼子菜群丛、菹草+篦齿眼子菜+穗花狐尾藻群丛、苦草+穗花狐尾藻+马来眼子菜群丛、篦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穗花狐尾蓬群丛。
到了90年代,滇池水生植物分布面积进一步减少为1.8%,篦齿眼子菜开始取代穗花狐尾藻成为第一优势种,但也仅分布在滇池西南湖滨带等区域,据余国营等(2000)1995~1997年的调查,滇池有水生维管束植物22种,隶属于12科18属,其中挺水植物7种,漂浮植物4种,沉水植物11种,划分为9个群丛,其中沉水植物群丛有4个,分别为篦齿眼子菜群丛,穗花狐尾藻+苦草群丛,篦齿眼子菜+穗花狐尾藻+大茨藻群丛和篦齿眼子菜+金鱼藻群丛。
20世纪90年代后,滇池水生植被特别是沉水植被趋于相对稳定,目前滇池沉水植物优势种稳定为篦齿眼子菜,穗花狐尾藻开始逐渐衰退,微齿眼子菜和马来眼子菜仅在局部地区成片分布,其他偶见的沉水植物如苦草、金鱼藻,轮叶黑藻和大茨藻等有彻底消亡的趋势。综上分析,滇池水生植被主要发生了如下演变。
(1)优势种类及群落结构演替
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海菜花和轮藻为优势种、多种水生植物共生的群落,演变到七、八十年代以穗花狐尾藻为优势种,多种水生植物共生的群落,再演变到90年代至今以篦齿眼子菜为优势种的单优植物群落。伴随着优势种的演变,群落类型也由五、六十年代以喜好清水环境的底栖型植物退化到以耐污的冠层型植物为主,滇池水生植物种类数和群落数也在减少,由五、六十年代的41种水生植物下降到目前的17种,群落数由五、六十年代的27个下降到目前的9个。
(2)分布面积及区域的演变
近50年来,滇池水生植物分布面积持续下降,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占水体面积的90%,锐减到70年代的20%,再到80年代12.6%,90年代至今则下降到低于1%,分布区域从五、六十年代的全湖水深4m以内均有分布,演化到现在仅有部分湖湾及较浅的沿岸带有水生植被分布。
(3)生物量演变
随着水生植物分布面积的下降,水生植物生物量也在持续下降,到了80年代,滇池水生植物现存量仅有约13.6万t(鲜重),90年代又下降到约4万t,目前估计滇池水生植物现存量不到0.2万t。
由此可见,滇池水生植被在近五十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五、六十年代的原生阶段,到七、八十年代的快速退化阶段,再到目前的退化未期,群落类型减少,种群结构简单化,特有种海菜花消失,耐污种和入侵种占优势。
3.4.3滇池水生植被退化驱动因子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驱动了滇池水生植被退化。
(1)历史上对滇池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滇池水生植物从原生阶段到退化阶段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对滇池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首先是在滇池大量放养草鱼,严重破坏了滇池水生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自1958年起,滇池每年放养大量鱼苗,其中草鱼占有很大比例(高礼存等,1990;杨君兴等,2013),长期大规模的草鱼放流使滇池水生植物(尤其是一些草鱼喜食的水生植物如海菜花和轮藻等)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而一些草鱼厌食的水生植物(如穗花狐尾藻和篦齿眼子菜等)则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其次是大规模的围期造田运动,围湖造田使得滇池损失了近30 km2的水生植物重点分布区域(李根保等,2014),这些被“造田”的区域大部分是水生植物分布较多、种类丰富的湖湾、龙潭及沟渠等,使得滇池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此外,80~90年代滇池大规模建设防浪堤,这些防浪堤历史上虽然使得滇池周边农田免遭风浪的冲击,但却切断了湖水和湿地水体的交换,破坏了沿岸带生态系统的连续性,湖滨带自净和湖内漂浮污染物输出功能丧失,滇池成了一汪死水,这也加速了滇池水生植被退化的进程,另外,由于防浪堤对风浪的强烈反击作用,堤前湖底受到严重侵蚀,变成坚硬而贫瘠的沙质沉积物,这也不利于水生植物的定植和生长(李文朝等,2004)。
(2)滇池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
随着昆明市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加,滇池的污染负荷也越来越大,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排入滇池,使得滇池水质急剧下降,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例如,20世纪70年代填池沿岸地区的工厂有上百个,包括污染较大的冶炼厂、钢铁厂、发电厂、电镀厂、农药厂、化肥厂和磷肥厂等,每天约有68.2万m3 的污水排人滇池,其中生活污水约占8.8%,工业废水比例超过90%,排出的废水包括镉、汞、砷、铅、酚、氰化物、氟、氮、磷和有机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和营养物质(段金书等,1983;戴全裕,1986),其中滇池草海受到的污染最大,外海污染稍小,水体中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使得水生植物更加难以生存。草海在60年代透明度能够达到4m,而到了70年代末不足0.6m,并且仍在持续下降,外海的水质要好于草海,但是也在逐年下降(余国营等,2000)。
滇池水体透明度的下降使得水生植物特别是沉水植物受到了严重的弱光胁迫,这也是滇池沉水植物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篦齿眼子菜和穗花狐尾藻均是冠层型沉水植物,能够将它们的光合作用部分集中在水体表层,从而获得充足的光照,这可能是这两种沉水植物在滇池中占优势的主要原因,在透明度不到0.4m的情况下它们能够分布到2m以上的区域,而微齿眼子菜和马来眼子菜只能分布在2 m以下的区域,其他沉水植物则无法生存。滇池水质的下降也严重影响了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20世纪80年代以前滇池还是绿藻门的种类占优势,90年代以后则开始以蓝藻门的种类为优势种(李根保等,2014),并且蓝藻水华开始暴发,使得滇池水质进一步恶化,加剧了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的下降,严重影响了沉水植物的生长和恢复,原来的草型清水湖泊已经转变成藻型浊水湖泊。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上对滇池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草食性鱼苗的大量放养、围湖造田运动和湖岸线防浪堤的修建),使得滇池水生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水生植物的分布面积由原来的90%急剧下降为不到20%,而滇池周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导致的水体有毒物质增加和近年来持续的水体富营养化,则使得滇池水生植被更加难以恢复并且持续退化,水生植物分布面积进一步萎缩为不到湖泊总面积的1%,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滇池水生植被急剧衰退,直到近十几年来,国家和地方投入巨额经费专项治理才稍有好转,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
对比同为高原湖泊的洱海水生植被演化进程发现,洱海水生植被在20世纪70年代发育到鼎盛时期,植被面积为全湖面积的约40%,后来由于水位较大幅度的波动和水体富营养化,水生植物开始逐渐衰退,水生植物分布面积萎缩到如今的约5%,从50~70年代以海菜花、篦齿眼子菜和大茨藻为优势种,演变到80年代以黑藻和苦草为优势种,再演变到90年代至今以微齿眼子菜和苦草为优势种(符舞等,2013),可见,人类活动对湖泊水生植物的衰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且湖泊特点不同,干扰的方式和强度不同,水生植被衰退的进程也不同,但在衰退过程中均表现出种类减少,种群密度下降,植被面积缩小,分布范围变小,植被盖度变小,群落类型减少,种群结构简单,特有种消失,耐污种和入侵种占优势等特点。并且,滇池水生植物从原生阶段到退化阶段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这说明,人类对湖泊的不合理的利用对水生植物的破坏是毁灭性的,甚至是不可逆的,这不能不引起反思,并以此为鉴,在今后对湖泊进行较大工程性活动时,必须考虑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并采取必要措施予以保护。
3.4.4对滇池水生植被恢复的思考
大型水生植物对于维持健康的朝泊生态系统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恢复水生植物原生物种,优化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增加水生植物种群多样性是治理富营养化湖泊的重要目标,随看滇池被列入国家”三湖三河”重点污染治理名单,近十几年来国家和地方段入巨额经费专项治理滇池污染问题,包括污染工厂的搬迁,防浪堤的拆除,湖滨湿地的建设,外流域调水、退耕还湖、禁渔休渔、环湖截污,生态清淤及众多科研示范工程等,有效地减缓了滇池生态环境退化的进程,但是总体形势还是很严峻,针对滇池水生植被恢复,提出以下措施或建议。
(1)水质和水位要求
在过去的50年里,世界上许多富营养化湖泊都发生了沉水植被衰退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尽管没有一致的解释,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富营养化(特别是水体高浓度的氨态氮)能够导致沉水植物组织游离氨基酸增加、可溶性糖降低和抗氧化酶活性升高等胁迫效应,严重影响了沉水植物的生长。另外,由蓝藻水华和水体悬浮物增加引起的透明度降低和由湖泊水位波动(水位自然节律变化和人为调节)引起的湖底光照强度降低严重影响了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率。以上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也是制约滇池水生植被恢复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恢复滇池的水生植被特别是沉水植被,重要前提是滇池水质和透明度的改善。
滇池属于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11月至次年4月盛行大陆西南季风,天气晴朗干燥,降雨稀少,5~10月受赤道西南季风和热带海洋东南季风影响,降雨充沛,按照这种自然节律,滇池水位应该是冬春季节水位较低,夏秋季节水位较高。春季是水生植物复苏和快速生长的重要阶段,此阶段滇池低水位运行有利于改善水体底部光照环境,另外,冬春季节水体透明度相对夏秋要高一些,浮游植物密度较低,这也有利于水生植物向较深的区域定植;而到了夏秋季节,水生植物生长速度减缓,蓝藻水华开始暴发,此时滇池高水位运行,有利于提高污染物的环境容量,但较低的透明度却有可能使得水生植物遭受灭顶之灾。目前正在进行的外流域调水工程使得滇池的水位波动更加复杂,根据《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2013),滇池外海的控制运行水位为正常高水位为1887.5m,最低工作水位为1885.5 m。建议采用自然节律水位+人工调节水位的方法来优化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具体措施为,在滇池水生植物复苏和生长旺盛的季节保持低水位运行(在条例允许的范围内),在夏秋季节控制水位缓慢上升,在水生植物能够适应的范围内缓慢提升水位直至达到正常高水位。
(2)重点湖湾水生植物保护和先锋种恢复
尽管目前镇池沉水植物优势种为篦齿眼子菜,但也是相对其他沉水植物而言,目前滇池的沉水植物仅分布在部分湖湾,且覆盖度很小,基本上都是单优群落,群落稳定性极差,如果不采取一定的保护和恢复措施,这些现存的沉水植物将会逐渐衰退以致灭绝,首先要划分一批沉水植物保护区,然后优化这些保护区的生态环净,包括建立运行良好的湖滨湿地缓冲带、围网保护防止草食性鱼类或水禽牧食、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水体透明度、在条件合适的地方投放沉水植物有性和无性繁殖体进行人工辅助修复等。
目前滇池富营养化形势仍然严峻,沉水植物自然生长和恢复十分缓慢,通过栽培和移植等人工辅助方式来加快沉水植物的恢复则显得十分重要,根据恢复区的水体透明度和底质特点,先锋种优先选择较耐污的眼子菜属植物(如篦齿眼子菜、微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和菹草等),同时混以苦草、穗花狐尾深、金鱼藻、大茨藻和轮叶黑藻等其他沉水植物,在条件适合的地方恢复土著种海菜花、沉水植物繁殖体的补充上要遵循有性和无性繁殖体搭配、本地和异地搭配的准则,以提高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采用断枝扦插、休眠芽、块茎和种子投放等多种手段进行水生植物恢复,同时也要注意无性繁殖体和种子萌发、生长的季节、温度、水深等,并适度进行一些前处理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成活率。
(3) 滇池水生植物优先恢复区域及分步恢复策略
滇池水生植被修复是一个长久之计,鉴于目前滇池富营养化仍然很严重,蓝藻水华时有暴发,所以水生植被(特别是沉水植被)修复起来将是困难重重,不可能在短期内收到很好的成效,需要因地因时制宜,配合其他生态调控来进行,关于滇池水生植被的修复建议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针对滇池不同区域水质情况和水生植物分布现状,可优先修复滇池西部和南部区域,这些区域远离市区,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相对较小,为水生植物分布的主要区域,修复相对容易。先锋沉水植物优先考虑滇池存在的优势种,如篦齿眼子菜、穗花狐尾藻、微齿眼子菜和马来眼子菜,这些沉水植物目前仍在滇池分布有较大面积,修复目标是增加沉水植物生物量、分布范围和面积,优化群落结构,然后再考虑修复滇池已濒临灭绝的物种,如苦草,金鱼蓬、轮叶黑高和荇菜等,待到时机成熟可考虑修复土著种海菜花。如果这两个区域水生植被恢复起来,有望把滇池的水生植被面积增加到全湖面积的7%左右。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水生植被分布范围,同时修复滇池东南沿岸区域,先锋种仍然选择篦齿眼子菜、微齿眼子菜、穗花狐尾藻和马来眼子菜,等这些沉水植物群落稳定后,再修复苦草、金鱼藻和轮叶黑藻等植物,最终使得这一步修复面积达到10%左右。
第三步,最后修复滇池东部和北部,继续扩增南部水生植被范围。由于滇池盛行西南风,这两个区域也是滇池蓝藻水华堆积区,先锋种仍然选择比较耐污、耐水华的物种篦齿眼子菜和穗花狐尾藻,同时种植一些浮叶植物如荇菜、菱和莲等,让水生植物替代蓝藻成为优势种,等到蓝藻较少时,清除一部分浮叶植物,恢复沉水植物。这一步的修复目标是使水生植物面积达到全湖面积的10%。
修复滇池水生植物,首先要在一些水生植物发育较好的湖湾建立水生植被修复示范区,然后由点带面修复其他湖区,修复时要先建立运行良好的湖滨湿地缓冲带,优化水质和底质条件,提高透明度,必要时可先建立围隔,待到水生植物达到一定规模后再拆除。水生植被修复遵循的原则是先恢复再优化,即优先种植容易生长的植物,等到达到一定规模再优化结构,引入其他物种。鉴于水生植物种子萌发率比较低,可以先使用休眠芽、根茎和块茎进行快速恢复,种子可以经过低温或去除种皮等措施加快其萌发。最终使滇池水生植被覆盖度达到全湖面积的20%~30%,海菜花重新在滇池大量生长,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
以滇池浪泥湾水生植被修复示范区的建立为例。浪泥湾位于滇池西南部,面积约0.22 km2,水生植物分布面积约0.09 km2,目前水生植物种类主要以篦齿眼子菜、微齿眼子菜、野菱和马来眼子菜相对占优势,偶有其他水生植物如马来眼子菜、穿叶眼子菜、扭叶眼子菜伴生,浪泥湾水质相对较好,远离工厂,周边村庄也已搬迁,所以很适合水生植物保护和恢复。
目前该区域植被覆盖度低,群落结构单一,生物量小,稳定性差,所以需要优化群落结构,使得群落结构复杂化,多个物种共存,最有效的办法是投放植物无性殖体(如植物根茎、块茎和休眠芽等),先修复篦齿眼子菜和微齿眼子菜,使其生常量和分布范围增加,然后修复穗花狐尾藻、马来眼子菜和金鱼藻,增加系统的多样性,透明度增加时可考虑修复苦草和轮叶黑藻,修复目标为:物种数达到10个以上,总盖度达到80%,沉水植物能够分布区到湾子以外1km以上,分布水深能够到3.5m以上,分布面积超过0.5 km2。
(4)优化管理建议
滇池沉水植物群落单优化严重,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漂浮植物和蓝藻等很容易占据整个水体表层,再加上偶然因素干扰,在水生植物重点恢复区、保护区和示范区进行必要的管控措施,能够使得水生植被恢复工作事半功倍。
首先,需要定期打捞湖湾周边的垃圾、植物残体和堆积严重的蓝藻;其次,需要打捞风浪吹过来的水葫芦、大薸和浮萍,同时严格控制菱和水鳖生长的密度;再次,对草食性鱼类进行严格管控,必要时围网隔离;最后,在进行水生植被恢复时,当先锋沉水植物形成一定规模、达到一定密度时,要进行适度的干扰措施以削减和抑制其生长,促进多种物种的生长和繁殖,改善群落结构,增加多样性,最终建成以生物自我调节为主基本不需要人为管控的良性生态系统。
从20世纪50~60年代至今,滇池浮游植物种类减少了近60%,浮游植物数量增长了近70倍,浮游植物优势种由绿藻门和硅藻门演替为蓝藻门,且以微囊藻占据绝对优势,近两年微囊藻占比全年平均已达到或超过90%。
滇池螺贝类等底栖无脊椎动物与其他水生生物一样经历了物种多样性下降,特别是土著特有种和敏感类群(物种)消失或种群数量剧降,而耐污类群(物种)数目和生物量增加的过程。滇池水体生态系统目前面临的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功能类群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的格局,是人类活动加剧而管理缺位导致的后果,我国大多数湖泊均存在类似的生态困境,恢复治理面临巨大的挑战,在云南其他大型高原湖泊同样如此,如洱海、抚仙湖也面临着由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导致的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简单化,土著种、敏感种消失或资源下降,耐污种物种数和丰度增加的演化格局,但比较来看,抚仙湖的状况相对较好,而洱海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来看,其水生态环境同样不容乐观。
滇池原有土著鱼类区系具有种类数相对较少,特有种比例高、中小型鱼类多、生长慢、功能摄食类群相对简单和对生境要求高的特点,是与其环境长期适应进化的结果,但随着滇池人类活动加剧和人为干预扰动加强,围湖造田、直立防浪堤修建导致鱼类生境大量丧失。工农业和生活废水不加控制入湖,导致水体营养负荷剧增,结果导致水生高等植物大量消失。而浮游植物生物量大大增加,有毒有害物质积累,引起鱼类环境恶化,加之过度捕捞、外来鱼类引进,这些均对滇池鱼类区系和群落结构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鱼类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类群的简单化,引起鱼类群落生态和服务价值的下降,针对目前滇池鱼类区系和群落以来自长江中下游的外来种为主、物种多样性低,优势种类较为单一,均匀度征,群落组成小型化和生态类群简单化的现状,根据滇池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高、蓝藻水华严重、水生高等植物分布面积小、生物量低,以及底栖动物多样性低,以寡毛类和摇蚊类幼虫为绝对优势种的水生生物群落组成格局,采取人为积极的调控措施,以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调控措施相结合,短期仍以放养鲢的非经典生物操纵手段为主,以控制滇池微囊藻水华为主的藻类内负荷量,但长期应以控制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数量的经典生物操纵手段为主,通过恢复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结合水生植物的恢复实现藻类控制和水质改善。
由于人类历史上对滇池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大量放养草食性鱼类、围湖造田知建设湖滨防浪提等,滇池水生植物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分布面积急剧下降,而滇池周边的点源和面源污染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进一步影响了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复苏,加剧了水生植被的衰退,滇池特有种海菜花消失,耐污种占优势,目前滇池水生植被覆盖面积不到全湖面积的1%,种类仅有11科17种,且均是单优群落,生物量小,种群结构简单,稳定性差。
由于滇池水体透明度低,水下光照条件差,底泥污染严重,内源性负荷大,所以水生植被恢复难度较大,需要结合其他生态恢复工程,从水质和水位调控、湖滨湿地建设、重点湖湾水生植物保护和修复、建立水生植物修复示范区、分步分区域修复和优化管理等方面着手,共同推进滇池进行水生植被恢复。
文章来源:滇池水环境
作者:王圣瑞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