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围绕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代表委员这样建言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 “以流域为单元”优化防洪布局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摸清洪水特性;坚持全局观念,确定防洪标准;坚持系统观念,完善工程体系。实现流域洪水整体调控能力,要做好防御洪水的顶层设计,加紧修编或编制流域防洪规划;开展防洪监测预报、河道崩岸监测预警、防洪布局优化、防洪工程联合调度等方面专题研究,为防御洪水提供基础支撑;开展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特别是蓄滞洪区、重点堤防、病险水库、河道治理等,提升防御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长期以来,蓄滞洪区和洲滩民垸一直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同时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洼地。加强长江流域蓄滞洪区和洲滩民垸建设,建议首先要加强防洪顶层设计,优化流域防洪布局。同时要加大中央投资力度,有序推进工程建设。一方面完善因行蓄洪运用而导致的淹没损失补偿,另一方面开展因流域防洪要求而导致正常发展受限的补偿。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 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堤防、控制性枢纽和蓄滞洪区等建设,要注意隐患,强化风险防控。要建立水安全风险责任机制,落实中央地方事权,推动从注重事后处置向风险防控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安全风险转变,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提升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全面完善水安全风险防控机制,不断推进水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水利厅厅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已实施多年,虽经过修订,但在立法理念、立法原则、法规制约、制度机制等方面,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推进新发展阶段的治水兴水要求相比,已有不相适应之处,迫切需要修订。 建议通过修改水法,把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转化为具体的法律制度,转变治水理念,明确治水方向,改进治水方式,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涉水部门的治水职责,引导和规范全社会的用水行为。同时,完善河湖水域空间管控、系统保护修复等相关制度设计,从根本上扭转河湖萎缩、水体污染、水生态退化趋势,高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把河湖长制、流域协调机制等创新做法上升为法律制度,完善治水顶层设计,助力从根本上解决水治理重大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在长江大保护中应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做好“共”字文章。紧紧抓住政府和主管部门在统筹协调中“牛鼻子”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和工作部署,发挥行业部门、地方政府、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优势和作用,建立统一领导、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在省内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和水生态环境系统修复工作中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加强水生态保护和风险管控。积极探索跨省界河湖管理保护工作协作机制,创新跨省河湖长制,形成保护合力,推进长江流域统筹、区域协作,破解跨界河湖管理难题。 建议理清职责权限,加强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组织领导,共同推进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顶层设计,促进水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评估、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完善制度体系,夯实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础依据,注重省际间的协调合作,努力形成科学、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提供基础支撑;加强资金保障及长江中游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列入相关部门、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概)预算。同时,加强各类人才培养,推进建设技术团队、专兼职团队、志愿服务者团队等三支队伍。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 红色水利遗产不仅在当时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承载了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保护和展示这些红色水利遗产是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加强红色水利遗产保护利用,建议首先强化制度建设,夯实保护基础,进行顶层设计,出台相应的保障制度。其次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加强水利发展史相关实物、文献、档案、史料、口述史的抢救、征集与研究,深入挖掘水利遗产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 民进中央认为,缺乏针对长江流域重点湖泊的生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技术方法,缺乏用于表征生态健康水平的基础数据和相关科研支撑,仍是当前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湖泊生态环境修复所面临的短板。民进中央建议,强化指标体系顶层设计,因地制宜确定具体指标,建立长江流域重点湖泊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推动湖泊生态监测体系发展,实现各部门相关监测数据的互联互通;建立生态健康评估长效运行机制,提高体系建设水平,建设一支业务熟练的调查监测队伍,切实为我国长江流域重点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有力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建议加快推进黄河保护法立法进程,沿黄河省市地方政府也要对流域重要干支流出台保护法规,强化流域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的顶层设计;加大对黄河流域污染源治理力度,千方百计争取“十四五”期间污染源治理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对黄河流域治理投入力度,制定生态补偿办法,支持黄河流域重大项目建设。
文章来源:河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