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企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案例分享】让丹江水更清甜——聚焦守护南水北调水源地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

位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分布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尽管丹江口水库目前水质状况较好,水质整体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II级标准,但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的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仍然面临着一系列艰巨的挑战。
 
图片
丹江口水库周边 杜卿 摄
 
近年来,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团队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原则,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石漠化地区开展植树造林,在丹江口水库周边探索果园生草覆盖、坡耕地种植模式调整,有效缓解了农业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让丹江水更清更甜了,也探索出了一条库区绿色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石漠种树,绝对是件技术活儿

 
自2014年向北方输水以来,丹江口水库已累计向沿线地区供水超过430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河流断流、地下水水位下降等生态问题,成为北方地区超过7900万居民的生命水源地。
 
丹江水清不清,关键要看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山绿不绿。淅川县境内的部分库区水域亦属于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同时,淅川还是丹江汇入丹江口水库的最后一道屏障,发挥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净水器”的作用,直接关系着京津冀地区家家户户的用水取水安全。
 
然而,与其他地区相比,淅川却是一座饱受土地石漠化危害的河南西南部小城。淅川长年缺水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历史上低水平的农业实践带来的化肥、农药、除草剂残留伴随石漠化的泥沙,随雨水流入丹江口水库,直接威胁水体安全。
 
由于石漠化地区土层薄、土壤保水能力差、岩石漏水性强,在淅川造林的难度很大,幼苗的保存率较低,造林成本也很高。
 
种树在这里绝对是件技术活儿:不仅需要试验筛选适合的树种和乔灌草的搭配组合,而且要试验“客土”“托盘种植”等抗旱造林和保水新技术,监管和后期养护的考虑也必不可少。
 
山上没有路,肩挑人抬,一袋袋土往上搬;山上没有水,用石头围堰,铺上塑料布,分级提灌。为了增加土壤的储水能力,淅川当地的护林员们还发明了“酒瓶滴灌”浇水法:为每一棵树浇透后,把一个装满水的酒瓶倒插在树根旁的土壤里,让水慢慢渗入地下。
 
一年又一年,眼瞅着家门口的石头山披上了“绿新装”。护林员们说,造一片、护一片,林子才能活一片、绿一片,丹江水才能清一点、甜一点。
 
图片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内岵山植被种植修复后 大自然保护协会供图
 

果园覆草,减少污染改良肥力

 
丹江口水库库区周边多为山地,坡度大,同时农村及耕地面积大且主要分布在库区沿岸和河流附近。区域内多数农户目前仍在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库区水体(河流、湖泊)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种植业源的氮、磷流失是库区水体富营养化污染风险的主要构成因子。
 
2018年开始,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团队坚持从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理念出发,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原则,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减少水土流失为核心开展保护工作。
 
淅川有超过20万亩的软籽石榴、大樱桃、桃树等果园,每年都会给丹江口水库带来大量的面源污染。在果树株行间或全园种植多样化草本植物作为覆盖作物,是一种可持续的果园土壤管理方法。科学的果园生草管理,能培肥土壤、抑制杂草、减少果园经营管理成本,促进果树生长,减少化肥农药污染,提高果实品质。同时,全年的地表覆盖也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大面积技术示范前,我们预计通过引入果园生草覆盖技术,可以将进入水体的面源污染减少20%—40%,并改良土壤肥力。”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团队有关负责人表示。
 

2020年,大自然保护协会在淅川启动建设了30亩果园生草覆盖技术示范园区。经过对不同草种、不同播种搭配以及不同播种方式等的探索,团队找到了适合当地的生草组合,即使在冬季也能完成地表覆盖,有效降低冬季风蚀对土壤的影响。同时,果园生草也显著降低了果园地表径流量和水分的淋溶量,降幅均超过30%;果园生草覆盖对土壤养分和泥沙损失量降幅也达30%以上。2021年10月,在前期示范探索的基础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完成了1000亩果园生草覆盖推广。

 

“迷迭香+”,专治坡耕地水土流失

 
丹江口水库周边多是山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农民在坡耕地上频繁翻耕的传统耕作方式,除了增加面源污染,也会加剧水土流失。有数据显示,丹江口水库周边每年进入水库的泥沙总量约为600万吨,对水库的寿命和水质安全都有潜在的威胁。如何优化坡耕地现有种植结构、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一直是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团队面临的挑战。
 
2019年开始,大自然保护协会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科研团队,对库区开展了多次实地考察。在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推荐、指导下,团队尝试在坡耕地进行多年生小灌木迷迭香的生态种植示范探索。迷迭香是多年生植物,一次种植、多年收获,成活后不需要每年翻耕扰动土壤,同时迷迭香较为耐旱耐贫瘠,适合在坡耕地种植,也不需要使用农药化肥。因此,种植迷迭香可以有效地降低坡耕地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同时迷迭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2020年,团队在水库周边建成了20亩的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园区。经过两年的试验探索,团队发现,单纯的迷迭香种植虽然不使用农药化肥,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面源污染,但是在迷迭香生长初期、未完全覆盖地面之前,裸露的地表可能加剧水土流失。因此,团队在示范园区探索了“迷迭香种植+秸秆覆盖”的模式来作对比。结果显示,增加秸秆覆盖的模式与单纯的迷迭香种植相比,水土流失降低30%。
 
“果园生草覆盖、坡耕地种植模式调整等,不仅可以增加水土保持功能,减少坡耕地和园地水土流失,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并以此遏制氮磷流失到库区水体,而且可以提升当地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让库区获得高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双丰收’。”大自然保护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作者单位:大自然保护协会)
 
文章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成功案例| 技术支持| 企业新闻|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北京润桐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13161419513
邮箱:89789237@qq.com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榆西一街1号院3号楼1层102室

  • 咨询

  • 销售

  • 技术

copyright@2021-09-07 版权所有:北京润桐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Powered by EyouCms  ICP备案:京ICP备2021028163号